南方嘉木之所以美,源于南方水土之美,是天地萬物之精靈,是自然美之薈萃,乃天地自然對世人的恩澤和賜予。它本是一片樹葉,最初與人類相遇時,被當做一味解毒的藥方。正是這片小小的樹葉,在歷史長河中延伸出了一串“衣食萬戶,潤澤世人”的長長的產(chǎn)業(yè)之鏈。它登上大航海時代的貨船,與瓷器、絲綢一道,進入歐洲,走向世界,傳播了中華文明。無論是作為重要產(chǎn)業(yè)和出口商品,還是進入宮廷,成為品飲時尚的金枝玉葉,抑或被放在馬背上馱向東西南北,成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飲。這片樹葉的奇妙就在于,它既可遠離塵囂,與世無爭,也可規(guī)模種植,造福人類;它可高端奢華,常人難以企及,也可尋常普通,人人得而飲之;既可陽春白雪,進入文化殿堂,又可下里巴人,成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;既可獨自品飲,涵養(yǎng)“清、廉、美、靜、儉、潔”等品性,也可用于待客敬客,增進友誼,促進和諧。在我看來,茶的“和、合”本質,正好契合了國人所追求的大美和諧、天人合一的精神信仰。
普洱是多民族聚居的美麗家園,26個民族,14個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,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,創(chuàng)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,保存了最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茶是大自然的精靈,在這個世界茶樹的起源地,人們把對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追求和堅守,鮮明地體現(xiàn)在人與茶的關系上。從古至今,普洱茶的興衰也始終圍繞著國家統(tǒng)一、民族融合、和諧共生等世界性的大主題。明朝,為了民族和睦、安民固邊,政府曾鼓勵邊地各民族發(fā)展茶葉,開辟茶園,擴大種植,從而安撫了一方人民,守住了一方疆土,使之成為功不可沒的綠色長城。清代,漢族與少數(shù)民族共建茶山。乾隆盛世,普洱茶走向鼎盛,走向世界。上世紀90年代以來,我們連續(xù)舉辦了十三屆中國普洱茶節(jié),以茶為媒,廣交天下,向世人展示了普洱茶的魅力和普洱人的價值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