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什么是干倉普洱濕倉普洱
2003老倉普洱,只要倉儲環(huán)境符合要求,可以保留20年沒有問題。老倉指的是年代在20年以上倉庫,一般都是以干倉為主,濕倉很少。只要老蒼通風和干燥能達到要求,2003年的普洱還可以繼續(xù)存儲,再存儲二十年,茶體應該大部分碳化了,內(nèi)部甚至會長出金花來。
2. 普洱干倉濕度
濕度23適合,但濕度59有點高了。
3. 普洱茶干倉和濕倉什么意思
干倉標準如下:
1、茶葉庫房的基本要求,茶葉倉庫要防潮、避光、隔熱、防污染,庫房周圍無異味,地勢高、氣候或環(huán)境干燥,排水方便。通風散熱方便,又可密閉遮光,倉庫內(nèi)溫度不超過30度,相對濕度設法控制在20度以下,要專庫專用,不得混裝其他貨物。
2、茶葉防潮要求,首先,要求貯存的茶葉含水量,要符合儲藏的標準,從科學的角度要求茶葉含水量應在3%,才能保持茶不變質。白茶國家標準為7%,但要長期儲存白茶,含水率一定控制在5%以下,超過5%就容易“陳化”。其次,在陰雨天氣,庫房外面高濕、高溫的情況下,不得進貨取貨,庫房的門窗要封閉,使倉庫保持陰涼、干燥的環(huán)境。
3、茶葉避光要求,光線直接照射,會使茶葉中的葉綠素等化學成分,引起變色,降低茶葉的品質。即使在低溫及無氧條件下保鮮的茶葉,一旦受到強光照射,仍會使茶葉色澤劣變。所以要求茶從加工后,到飲用前盡量避光。
4,溫度是23度左右,濕度是50%——70%,其實就是人覺得舒服的環(huán)境。
4. 普洱濕倉和干倉的區(qū)別
隨著時間流逝,濕倉普洱茶會被干倉取代,不能恢復。
5. 干倉和濕倉的普洱熟茶
譜爾茶的種類如下:
(一)依制法分類
生茶:采摘后以自然方式發(fā)酵,茶性較刺激,放多年后茶性會轉溫和,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制法。
熟茶:以科學加上人為發(fā)酵法使茶性溫和,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。以1973年后為分界點。
(二)依存放形式,干倉和濕倉
干倉普洱:指存放于通風、干燥及清潔的倉庫,使茶葉自然發(fā)酵,陳化10~20年為佳。
濕倉普洱:通常放置于較潮濕的地方,如地下室、地窖,以加快其發(fā)酵速度。由于茶葉內(nèi)含物破壞較多,常有泥味或霉味,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干倉普洱快,但容易產(chǎn)生霉變,對人體健康不利,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。陳化速度較干倉普洱快。放5~10年佳。
(三)依外形分類
茶餅:扁平圓盤狀,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g,每7個為一筒,每筒凈重2500g,故名“七子餅”。
沱茶: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,每個凈重100g,250g,現(xiàn)在還有迷你小沱茶,每個凈重2g-5g.
磚茶: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,以250g-1000g居多,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。
金瓜貢茶: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,從100g到數(shù)千克均有。
千兩茶: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,每條茶重量都比較重(最小的每條都有50kg左右)。
散茶:指制茶過程中未經(jīng)過緊壓成型,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。散茶有用整張茶葉制成的條索粗壯肥大的葉片茶,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。
6. 普洱茶干倉和濕倉區(qū)別
買普洱茶一定要認清是干倉和濕倉,干倉的比濕倉的好很多很多,干濕倉是按普洱茶的發(fā)酵環(huán)境來區(qū)分的。
干倉:是指將生普洱茶存放在干凈、溫度、濕度適中,在常溫下,自然通風透氣,清爽無雜味,不易滋生物的倉儲環(huán)境,隨季節(jié)變化,自然陳化!
濕倉:是指人為的改變茶的存放環(huán)境,使之長期在高溫、高濕下,空氣對溫度在80%以上,不通風透氣,容易滋生發(fā)酵物的倉儲環(huán)境,使之快速發(fā)酵!
將生普洱茶存放在濕倉中進行后發(fā)酵,因為相對溫濕度的提高,容易造成茶葉麴菌的孽生,加速陳化,這種麴菌氧化稱為濕倉后發(fā)酵,這種普洱茶稱濕倉普洱茶。
濕倉普洱縮短了發(fā)酵時間,降低了成本,但是完全破壞了茶葉纖維,改變了茶葉原有的本質,違反茶葉內(nèi)質自然氧化發(fā)酵的規(guī)律,同時因過于潮濕,會導致茶變味、變霉,茶水中的內(nèi)溶物和口感大不同。
干倉普洱喝了舒服,濕倉普洱喝了難受。不建議喝,如果一定要喝,方法是:打散,太陽暴曬,存放幾個月,沖泡一定要洗3-5次,再喝。
干倉存放對于環(huán)境要求較高,因是自然存放發(fā)酵,適合的區(qū)域是廣東、云南,其他區(qū)域存放發(fā)酵效果會差一些。比如北京,自然存放三年相當于云南存放一年,在年份計算上要進行折算,不能按自然年份來計算。
7. 什么是濕倉普洱茶
堿味重一般是假茶。真正的普洱茶是有自然的陳香味,除非是假茶。
補充:
濕倉普洱茶條索松散、顏色暗淡無光澤,若水份過多則看見茶葉表面披白霜或茶葉由內(nèi)而外孽生出霉菌,有濃烈的刺激性味道和堿味。
普洱茶,又名滇青茶,屬于黑茶類,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,故名普洱茶。
普洱茶以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,使用亞發(fā)酵青茶制法,從發(fā)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,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。
普洱茶是中國名茶中最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的茶類,其飲用方法異常豐富,既可清飲,也可混飲。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,香氣高銳持久,香型獨特,滋味濃醇,經(jīng)久耐泡,沖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。
8. 普洱干濕倉什么意思
雖然同屬黑茶 ,但兩者的產(chǎn)地、原料、制作工藝都有所區(qū)別,這導致它們的外形、湯色、香氣、滋味和功效等都不一樣。
一、傳統(tǒng)包裝對比
▲云南普洱茶,大多以筍殼包裝,7片357g茶餅為一提,同時也有磚、坨。
▲廣西六堡茶,傳統(tǒng)使用大竹籮裝茶(40~50kg),后期也出現(xiàn)了磚、餅、坨、團等形式。
二、干茶、湯色、葉底對比
我們把安化黑茶也加上:
▲干茶對比
▲湯色對比
▲葉底對比
六堡茶對比安化黑茶,因湯色、滋味區(qū)別較明顯,相對容易區(qū)分。但與外形湯色滋味分類上諸多相似的普洱茶,不少茶友還是分辨不清,下面我們著重來談一下六堡茶與普洱茶的區(qū)別。
三、 歷史背景不同
回溯六堡茶和普洱茶走過的歷史長廊,六堡茶主要通過“茶船古道”,外銷到東南亞和港澳地區(qū);而普洱茶主要通過“茶馬古道”,運往國內(nèi)西北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,在清末民國初期,開拓遠銷到其他國家。
地處南部低海拔地區(qū)的廣西六堡茶,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,在清代嘉慶年間成為名茶、貢茶,并從蒼梧六堡鎮(zhèn)合口碼頭(“茶船古道”的起點),沿著漫長而狹窄的小河“走”出深山,至港澳地區(qū),再越洋過海,走向東南亞,以其突出的祛濕、調理腸胃功效成為著名的僑銷茶。
▲茶船古道境外線路圖(資料圖)
而地處西南高海拔地區(qū)的云南普洱茶,以突出的解油膩、助消化等功效,通過馬匹牲畜等交通工具,被銷往新疆、西藏等西北高寒地區(qū);在清末民初,普洱茶開始被銷往越南、泰國和南洋地區(qū)。
▲茶馬古道線路圖(資料圖)
四、產(chǎn)地,原料,工藝
梧州六堡茶與云南普洱茶,其產(chǎn)地、原料、工藝等都不盡相同,從而導致口感滋味、茶性功效等也不一樣。
1.首先,產(chǎn)地、原料不同
六堡茶:因原產(chǎn)于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鄉(xiāng)而得名,選用蒼梧縣群體種、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出來的品種、品系的茶樹鮮葉,多以灌木型為主。
普洱茶:產(chǎn)地廣泛,主要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、臨滄、普洱等地,以分布于云南省茶區(qū)的各種喬木型、小喬木型大葉種茶樹品種為原料。
▲茶樹分類
▲各種葉種對比
2.其次,制作工藝不同
按制作工藝來分:六堡茶分為:農(nóng)家茶(傳統(tǒng)工藝六堡茶)和 廠家茶(現(xiàn)代工藝六堡茶)。普洱茶分為:普洱茶生茶(生普)和 普洱茶熟茶(熟普)。
六堡農(nóng)家茶、普洱生茶大多都是經(jīng)過初制工藝。
六堡廠家茶、普洱熟茶則是在初制工藝后增加精制工藝而成。
對比一:六堡農(nóng)家茶 VS 普洱生茶
※小結:區(qū)別二者的關鍵詞——“堆悶”&“日光干燥”。六堡農(nóng)家茶是鮮葉殺青、初揉后直接“堆悶”輕微發(fā)酵,這是六堡茶的第一次發(fā)酵,因此即使是新茶,其茶性相對來說也會溫和些;而生普是鮮葉殺青后、初揉,然后直接曬干,因此相對有活性、茶性也刺激些,且生普有陽光曬后的氣息。
對比二:六堡廠家茶 VS 普洱熟茶
※小結:在精制加工過程中,都采用特定工藝經(jīng)后發(fā)酵加工形成散茶或緊壓茶。大體而言,熟普湯色比六堡廠家茶更深,滋味更濃厚飽滿,而六堡茶相對清爽,茶氣內(nèi)斂,香氣和滋味都富有層次感。
(穿插一個小知識,據(jù)文獻記載,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藝,在1958年就已形成并普及應用,而普洱熟茶渥堆工藝出現(xiàn)的時間是1974年。)
3. 陳化環(huán)境
首先,普洱茶與六堡茶分別產(chǎn)自不同的地區(qū),地域上的差異會對茶葉制作以及后期陳化帶來不一樣的轉化效果。
云南海拔高、干濕季分明,年溫差小,氣候干爽,茶葉陳化速度相對緩慢;
梧州海拔低、氣候溫暖,潮濕多雨,茶葉陳化速度相對比較快。
因此,偶爾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一些喝慣了普洱茶的茶友(特別是強調“干倉”的茶友),在剛接觸六堡茶的時候會認為六堡茶屬于“濕倉茶”。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,六堡茶的“濕”是相對的,是上述客觀的陳化環(huán)境所形成的。而這些客觀的地域氣候環(huán)境正造就了六堡茶獨特的“地域風味”。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“茶”,如果要以普洱茶的“干”去衡量六堡茶的“濕”其實是有所偏頗。
其次,六堡茶有著的獨特陳化方式——“窖藏”。這是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下,梧州人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而形成并穩(wěn)定下來的一種陳化模式。有部分茶友會把這種入洞的“窖藏”直接與“濕倉”畫上等號,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。
六堡茶的“窖藏”工藝: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六堡茶作為出口創(chuàng)匯物品之一。茶葉從制作完成、到買家收購、再出庫裝船……這是一個緩慢的周期,梧州人開始意識到茶葉倉儲的重要性。由于歷史的因素、地域氣候的限制以及原產(chǎn)地的就地取材等影響,抗戰(zhàn)時遺留下的防空洞,因冬暖夏涼,相對隔絕于外部氣候,成為當時倉儲六堡茶的佳選。
▲ 梧州中茶的“陳茶窖”
▲ 梧州中茶的“陳茶窖”外景
且在長期實踐中,發(fā)現(xiàn)存放到防空洞茶窖中的六堡茶,滋味更醇和,香氣更陳純,層次感也更豐富。“窖藏”遂慢慢成為了六堡茶獨特品質形成過程中的一道工序。
茶友平時口中講的“濕倉”主要是指在正常工藝外,故意地加溫加濕,人為把茶葉故意做舊,讓其快速轉化。(雖然合理的濕度是有利于茶葉的陳化,但是人為過度地加濕、做舊處理,則有損茶葉品質,都是不好甚至有害的。)這種人為刻意的“濕倉”與上述利用冬暖夏涼的茶窖陳化是不同的,因此,說六堡茶的“窖藏”是“濕倉”,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。
小編認為,每個茶類,都有該茶類品飲衡量的標準,不能用別的茶類標準來衡量另一種茶類。就好比我們不能用紅茶的醇厚甘美來衡量白茶的清淡爽滑,不能用綠茶的清新宜人來衡量黑茶的濃郁厚實......所以,我們也不能完全按照普洱茶的標準和經(jīng)驗,來評判六堡茶的好壞。畢竟一方水土育一方茶,每個地方的茶品有其不同的特色與滋味口感。
五、結 語
我們大體從原料、工藝、倉儲等方面,對湖南安化黑茶、云南普洱茶和廣西六堡茶做了分析對比,讓大家對它們有個大體理解。
樹立客觀、獨立的品鑒標準,尋找不同茶類的魅力之處,有助于我們以更全面地去了解中國的各大茶類。最后,也歡迎茶友們留言,一起就本次話題做更深入的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