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否,知否,應是綠肥紅瘦是什么意思
謝覺哉,葉挺
面出李清照《如夢令》,謝:凋謝;“知否、知否?”扣“覺哉”;葉挺 :葉子挺拔
最佳答案說到古代詩詞大家,李清照絕對是位重量級的人物,在女性中更是無人能出其右。在詞史上,李清照繼柳永、秦觀、周邦彥之后,被稱為婉約之宗。她的詞以清麗婉轉、哀怨凄惻見長,極富韻味。清代著名詞評家陳廷焯曾評價李清照:“宋閨秀詞自以易安為冠?!笔种锌?。她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和情懷,把人們內心世界中的愁思依戀,細膩溫婉地然而又十分深刻地具體化、形象化,給人一種柔美的享受。在詞的意境上易安詞也是絲毫不讓須眉。
現(xiàn)存李清照《如夢令》詞共有兩闋,一首是“驚起一灘鷗鷺”,這首詞雖然被中學語文課本收錄,但無論是譴詞還是意境都不及另一首《如夢令》———
昨夜雨疏風聚。濃睡不消殘酒。試問卷簾人,——
卻道“海棠依舊”。知否,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。
李清照自丈夫病卒,所作皆愁苦之詞。這首詞從內容上看閑適恬靜,應為詞人中早期的作品。客觀地說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在藝術手法和刻畫力度上都不如晚年,只是這首小令著實令人喜愛,可謂詞中精品。一篇小令,才共六句,寥寥三十三個字,卻包含了多少內容,我們不妨用白話把它描述一番:
昨夜雨急風狂(疏,應為疏放疏狂的意思,而非稀疏),這個季節(jié)正是花兒開得很艷很美的時候,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,心緒如潮,難以成眠。不得已,只有喝點酒賴以排遣。一覺醒來,頭還是昏昏的,但心中懸懸之事,卻未為夢斷。這時,她聽到外間的丫鬟收拾屋子,啟戶卷簾。便急急問道:海棠花怎么樣了?丫鬟笑著回道:還好,昨夜又是風又是雨的,可海棠花一點也沒受影響。詞人心下嘆道:唉!你知道什么!你再細看,難道看不出那紅的少了而綠的多了嗎!?
同樣的內容,今人用了多大的篇幅而不得其精髓。而詞人區(qū)區(qū)六句卻藏無數(shù)曲折:一個卷簾,便既說明天亮。誰問的卷簾人、問的是什么?一字沒有,卻于答話中道破天機,何等的巧妙!說它像一幅畫,而神情口吻,又是畫所難到。這就是詞!這就是詞的魅力!真是令人嘆服。
這首詞格調輕靈而感情真摯,語言淺淡而意味雋永。以尋常言語入詞本是易安詞的一大特點,也可以說是她的一大長處,從這首詞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個特點。其實這是很難的,所謂煉句精巧易,平淡入調難,這也是李清照詞能吸引人的地方吧。
李清照詞里詠花的將近十首,可以看出詞人是位十分愛花之人,綠肥紅瘦這樣清奇的句子也只有如此愛花惜花的人才能寫得出來。為花悲喜,為花醒醉,為花憎風恨雨,卻是為何?風雨葬花,如葬美人,如葬芳春……理解了這些,再看這首詞,自是又一番領悟,對綠肥紅瘦不免又喜歡上幾分。
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,卻道海棠依舊知否?知否
【作者簡介】
李清照,自號易安居士,濟南章丘(現(xiàn)山東章丘)人,宋朝杰出的女詞人,也是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如夢令·昨夜雨疏風驟】 李清照
昨夜雨疏風驟,
濃睡不消殘酒.
試問卷簾人,
卻道海棠依舊”.
知否?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!
【譯文】
昨天夜里,雨點稀疏,晚風急猛,雖然酣睡了一宵,還是余醉未消.問那卷簾的侍女,園中的海棠花怎么樣了?她卻告訴我說,海棠花還跟原先那樣.唉,你知道嗎?知道嗎?一夜的風雨過后,海棠樹應該是綠葉繁茂、紅花凋零了.
【賞析】
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“才女”地位之作,轟動朝野.傳聞就是這首詞,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,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.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《懶起》詩意.韓詩曰:“昨夜三更雨,臨明一陣寒.海棠花在否?側臥卷簾看.”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,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.
“昨夜雨疏風驟,濃睡不消殘酒.”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,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;晚上又飲了一些酒,睡的很沉,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.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、環(huán)境勾勒得十分清楚.“雨疏風驟”十分恰當?shù)膶懗隽四捍旱奶攸c,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,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.“濃睡不消殘酒”則寫出了人物現(xiàn)在的狀態(tài),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,一副慵懶的模樣,這種狀態(tài)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,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,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.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,后者寫室內,轉折的巧妙恰當,靈動自然.
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,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,令人不忍面對,因此急地向“卷簾人”詢問.一個“試”字,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,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.“試”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.孰料,“卷簾人”“卻道海棠依舊”,這讓她出乎意料,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,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,所以“卷簾人”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.“海棠依舊”從后面應和了前面“問”的內容,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.“卻”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,還隱隱道出了“卷簾人”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,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,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“卷簾人”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.詞至此,又疊進一層,意境又開一界.
“知否?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.”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(jié),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,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,因此她連用兩個“知否”來糾正“卷簾人”的答復,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“知否”讓人讀來頗覺清新.“應是綠肥紅瘦”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.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,它十分的新穎別致、生動傳神,看似信手拈來,卻是功力獨到.她用“綠”字代指滿枝的綠葉,用“紅”代指枝頭的花朵,“肥”替換了“多”,“瘦”替換了“少”,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.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,如《草堂詩余別錄》中曰“結句尤為委曲工整,含蓄無窮意焉”.而更深一層,“紅”又不單指花朵,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,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,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.這樣“紅瘦”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.不需直言,不假雕飾,卻更令人心動,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.
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,這首小令寫法別致.它曲折委婉,意境層層疊進,雖只六句,卻幾度轉承,時時宕開一筆.同為傷春之作,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、如何悲傷惆悵,而是通過聽覺、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(jié)的氛圍,從客觀現(xiàn)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,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.
其次,作者通過主人公與“卷簾人”的對話來展開全文.這種寫法,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、如見其人,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,增添了真切感,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.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(xiàn)出來,更顯得真實可信.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,如“試”、“卻”等字,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,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.
再者,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.以“綠”“紅”代指葉和花,以“肥”“瘦”代指多少,在語言上更顯凝練,言前人所未言.前已詳述,此處即不重復了.
接下去三、四兩句所寫,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.盡管飲酒致醉一夜?jié)馑?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.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,窗外定是殘紅狼藉,落花滿眼,卻又不忍親見,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.一個“試”字,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、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,表達得貼切入微,曲折有致.相比之下,周邦彥《少年游》:“一夕東風,海棠花謝,樓上卷簾看.”便顯得粗俗不堪,味同嚼蠟了.“試問”的結果如何呢?——“卻道海棠依舊.”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.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,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,可是侍女卷起窗簾,看了看外面之后,卻漫不經心地答道:海棠花還是那樣.一個“卻”字,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,對窗外發(fā)生的變化無動于衷,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.是啊,“雨疏風驟”之后,“海棠”怎會“依舊”呢?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.
“知否?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.”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,也象是自言自語:這個粗心的丫頭,你知道不知道,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、紅花稀少才是!“應是”,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,口吻極當.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,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.同時,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“必然是”和“不得不是”之意.海棠雖好,風雨無情,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.一語之中,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,可謂語淺意深.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,自然是“卷簾人”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,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,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.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.末了的“綠肥紅瘦”一語,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,歷來為世人所稱道.“綠”代替葉,“紅”代替花,是兩種顏色的對比;“肥”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,“瘦”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,是兩種狀態(tài)的對比.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,經詞人的搭配組合,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、形象生動,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(chuàng)造.由這四個字生發(fā)聯(lián)想,那“紅瘦”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,而“綠肥”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?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,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.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》稱:“此語甚新.”《草堂詩余別錄》評:“結句尤為委曲精工,含蓄無窮意焉.”看來皆非虛譽.
這首小詞,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,卻寫得曲折委婉,極有層次.詞人因惜花而痛飲,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“試問”,因不相信“卷簾人”的回答而再次反問,如此層層轉折,步步深入,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.《蓼園詞選》云:“短幅中藏無數(shù)曲折,自是圣于詞者.”可謂的評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