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傳統(tǒng)茶壺
1.榕樹是一種大樹,有一種鋪天席地的氣象。傍著樹,可以支架棚房,那是鄉(xiāng)間小茶館,樹下幾張竹椅,幾張小幾,茶碗和新茶壺,江聲和蟬聲,是久違了的童年。
2、香茗從新茶壺倒出的那一刻醉人,真愛遇見知音的那一刻傾心。只要你懷著熱愛生活的真心,他一定牽你的手品味幸福人生。光棍節(jié),祝福單身的早日結對。
3、最后運用演繹法,論述闡明紫砂新茶壺傳統(tǒng)造型對現(xiàn)代產品設計的啟示作用并提出建議。
4、他必須給你拿新茶壺,煮開水,拿檸檬,那蜂蜜,拿杯子和勺子。
2. 傳統(tǒng)茶壺的圖片名稱
1、半月壺
紫砂半月壺乃曼生所設計,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。曼生制此半月壺,警示世人:凡事,全則半,半則全,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。無為而為,反倒有益,退一步海闊天空,曲則全,枉則直。
2、潘壺
潘仕成,字德畬,清道光廣東番禺人。潘氏家傳素嗜飲茶,便在宜興訂制專屬紫砂壺,一則自用,一則往還饋贈。潘氏訂制的紫砂壺形制固定,且慣于將印款落于蓋沿之上,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,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「潘」印。由于潘氏聲名遠播,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“潘壺”。所有正宗潘壺均應是朱泥小紫砂壺,一般是三款:高潘、矮潘、中潘。
3、西施壺
西施壺的首創(chuàng)者為徐友泉,原先叫西施乳,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,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,壺紐象乳頭,流短而略粗,把為倒耳之形,蓋采用截蓋式,壺底近底處內收,一捺底,后人覺“西施乳”不雅,改稱“倒把西施壺”。
4、石瓢壺
石瓢最早稱為石銚,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:一種有柄,有流的小烹器?!笆摗焙螘r稱“石瓢”呢?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,顧引用古文“弱水三千,僅飲一瓢”,“石銚”應稱“石瓢”,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。
5、仿古壺
紫砂仿古壺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(chuàng),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,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,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。
6、井欄壺
井欄壺的造型源于井欄,一般分為高井欄、低井欄和方井欄。井欄壺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,知識有如井水,取之不竭,告誡人們知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,只有不斷汲取,才能修身養(yǎng)性,頤養(yǎng)天年。
7、掇球壺
掇球壺的基本造形是壺鈕、壺蓋、身壺,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,壺腹為大球,壺蓋為小球,似小球掇于大球上,故稱掇球壺。掇球壺在蓋沿、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,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,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、子母線。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。
8、秦權壺
秦權—秦統(tǒng)一六國后統(tǒng)一了度量衡,權—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,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。誰最早創(chuàng)制了秦權壺,不得而知。最早秦權壺采用的是環(huán)耳形把手,后來不知何人所為,改成了龍形把手。
9、掇只壺
紫砂掇只壺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,“掇只”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,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,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,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。
10、茄段壺
紫砂茄段壺的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,以茄蒂為壺紐,生動有趣;氣度飽滿,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;流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,靜動如一。壺面充分表現(xiàn)出紫砂的種種優(yōu)越屬性,色澤暗淡沉樸,如紫水晶深邃,如古玉溫潤。
11、水平壺
以惠孟臣水平壺最著名,在廣東福建盛行工夫茶時,壺內要放很多茶葉,僅用開水沖泡,茶汁出不來,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,用沸水澆淋茶的外面,使茶壺浮在熱水中,才能使茶汁泡出來,所以制作工藝必須精致,壺嘴和壺把的用泥必須絕對相等,壺漂浮在水面時壺仍保持水平而不傾倒,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。
12、虛扁壺
此壺自明末即有,是紫砂傳統(tǒng)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,行話“造型扁一分,成型難一分”,從圍身筒成筒型,然后用“泥拍子”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,力要勻,扁又不能塌,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
13、笑櫻壺
紫砂笑櫻壺發(fā)自明代,型制沉重扎實,有種絕不妥協(xié)的硬漢風格,有行家以激昂之態(tài)。
3. 傳統(tǒng)茶壺型
1.西施壺
徐友泉先生首創(chuàng),原名西施乳,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,流短而略粗,把為倒耳之形,蓋采用截蓋式,壺底近底處內收,一捺底,后人覺“西施乳”不雅,改稱“倒把西施壺”。
2.仿古壺
仿古壺圓潤精巧,簡單而不失古意,靈妙天然,造型雅致,線條流暢,比例恰當,清雅無雙,寧靜淡泊。
3.龍蛋壺
龍蛋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,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。以“龍蛋”來命名,是一種美好的祝愿與寄托,圓潤可愛的造型,吉祥美好的寓意,讓這個“龍蛋壺”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。其做工小巧精致,壺身通體為蛋狀,壺身光滑圓潤,短嘴為直流狀,倒把拿捏方便,扁圓珠紐。
4.漢鐸壺
漢鐸,即漢朝之鐸,鐸為大鈴鐺、甬鐘的意思。在古代軍事活動中用于召集士兵,擊鼓鳴金的“鳴金”即搖鐸。
5.水平壺
因為喝功夫茶時,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,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。為了使壺浸在水中時能保持水平狀,故在制壺坯時不僅壺嘴和壺把要協(xié)調,重量也要均衡一致,故稱之水平壺。
6.掇球壺
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(tǒng)圓壺式,也是最優(yōu)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,它的基本造型是壺鈕,壺蓋,身壺。該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,壺腹為大球,壺蓋為小球,似小球掇于大球上,故稱掇球壺。
7.半月壺
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、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,從古到今長盛不衰。所謂“月千里寄相思,半月萬里思更濃”,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,更表達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對“月圓人圓”的向往。
8.樹癭(yǐng)壺
世間第一把紫砂壺的作者是供春,他生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間,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。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時間,仿老僧制壺,制成樹癭壺,寺僧嘆服,后以制紫砂壺為業(yè),世稱“供春壺”。
壺身做松樹癭瘤狀。壺把做樹枝分叉狀。把下有纂書款“供春”二字。壺蓋做成番瓜蒂狀,蓋內有楷書「玉麟」印款,壺體泥質較細膩。
9.秦權壺
秦統(tǒng)一六國后統(tǒng)一了度量衡,“權”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,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。
10.茄段壺
茄段壺,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,以茄蒂為壺紐,生動有趣;氣度飽滿,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;流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,靜動如一。
11.虛扁壺
虛扁是紫砂傳統(tǒng)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,行話“造型扁一分,成型難一分”,從圍身筒成筒型,然后用“泥拍子”逐步拍成這么扁,力要勻,扁又不能塌,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
12.笑櫻壺
據說,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“嬰寧一笑”的歷史典故——“嬰寧一笑千愁解”。壺型制沉重扎實,有種不妥協(xié)的硬漢風格,有行家以激昂之態(tài)。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(tài)漫流的幾種色彩,表現(xiàn)出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精神內質。
13.德鐘壺
德鐘壺型為鐘,“德”是修辭,并以邵大亨的德鐘壺最具代表。器形端莊穩(wěn)重,比例協(xié)調,結構嚴謹,泥色紫潤,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。技藝手法的表現(xiàn)已達紫砂傳統(tǒng)基礎技藝的巔峰。壺身手感極佳,觸摸舒服,造型簡潔質樸,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。
14.線圓壺
線圓壺是一款經典器型,作為圓壺中的經典,被不斷的效仿和演繹,圓壺一直是紫砂藝人所忠情的一種器型,而圓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線組成,講究的是珠圓玉潤,比例協(xié)調,雋永耐看。
15.周盤壺
壺的靈感來源是羅盤。羅盤雖如銅勺,表面圓通,卻堅持己見,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。暗蘊太極,有形而無窮,或曰大視野,寬胸懷,任憑大風大浪,我自巍然不動。
16.潘壺
其源自一個叫潘仕成廣東人,先世以鹽賈起家,累官至兩廣鹽運使。潘氏嗜好飲茶,其訂制的紫砂壺形制固定,且慣于將印款落于蓋沿之上,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,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“潘”印。由于潘氏聲名遠播,世人乃將該型制紫砂壺稱為“潘壺”。壺腹作扁柿形者,曰“矮潘”;器身稍高,近扁球形曰“中潘”;器身高,近梨形者,是為“高潘”。
4. 傳統(tǒng)茶壺怎么畫
茶壺的頂端是一柄竹子做的把兒。那把兒是彎著的,分為六小段。每一段都多少有一些黑棕色的紋,有深有淺,十分自然地蕩漾在一片竹子的梅黃色里。竹把兒的末端則是兩根銅絲,細細的,圍著把兒不知繞了多少圈,最后,則是以一個漂亮的彎鉤做為結尾,掛在茶壺身上。
茶壺的身體呈圓潤的,胖嘟嘟的形狀。壺身是米色的,還附著許許多多的小黑點兒。壺身上畫著幾株墨藍的植物,一根長長的莖,把幾片大大小小的心形的葉子串在一起。那幾片葉子也是隨意地向左右生長,葉尖向下垂落。這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情調吧。
那茶杯大約只茶壺的一半兒高。圓圓的杯口,米色的杯身,外面也印著墨藍色的莖,和幾片心形的葉兒。長長的莖就那樣垂著,好似風一吹,那葉兒就會隨風搖曳,發(fā)出輕響似的。
5. 傳統(tǒng)茶壺應該從哪些角度看
從飲茶開始就有了茶具,從一只粗糙古樸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別致的茶壺,歷經幾千年的變遷,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、用料、色彩和銘文,都是歷史發(fā)展的反映。歷代茶具名師藝人創(chuàng)造了形態(tài)各異、豐富多彩的茶具藝術品,留傳下來的傳世之作,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。
茶具如同其他飲具、食具一樣,它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,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,從共用到專一,從粗糙到精致的歷程。隨著“茶之為飲”,茶具也就應運而生,并隨著飲茶的發(fā)展,茶類品種的增多,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,而不斷發(fā)生變化,制作技術也不斷完善。
1、隋及隋以前的茶具
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,是與酒具、食具共用的,這種器具是陶制的缶,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。韓非在《韓非子》中就說到堯時飲食器具為土缶。如果當時飲茶,自然只能土缶作為器具。史實表明,我國的陶器生產已有七八千年歷史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,便是當時食具兼作飲具的代表作品。但按現(xiàn)有史料而論,一般認為我國最早談及飲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漢(公元前2068年)王褒的《僮約》其中談到“烹荼盡具,已而蓋藏”。這里的“荼”指的是“茶”、“盡”作“凈”解。《僮約》原本是一份契約,所以在文內寫有要家僮烹茶之前,洗凈器具的條款。這便是在中國茶具發(fā)展史上,最早談及飲茶用器具的史料。
但是,明確表明有茶具意義的最早文字記載,則是西晉(公元265--316年)左思(約公元250--約305年)的《嬌女詩》,其內有(心為茶荈劇,吹噓對鼎。)這“鼎”當屬茶具。唐·陸羽在《茶經·七之事》中引《廣陵耆老傳》載:晉元帝(公元317--323年)時,“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。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器不減。”接著,《茶經》又引述了西晉八王之亂時,晉惠帝司馬衷(公元290--306年蒙難,從河南許昌回洛陽,侍從“持瓦盂承茶”敬奉之事。所有這些,都說明我國在隋唐以前,漢代以后,盡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(xiàn),但食具和包括茶具、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,區(qū)分也并不十分嚴格,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兩者是共用的。
2、唐(含五代)28種茶具
由于唐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,更加講究飲茶情趣,因此,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,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、香、味,具有實用性,而且,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,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,且有很高的藝術性。所以,我國的茶具,自唐代開始發(fā)展很快。中唐時,不但茶具門類齊全,而且講究茶具質地,注意因茶擇具,這在唐·陸羽《茶經·四之器》中有詳盡記述。本世紀80年代后期,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,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,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。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,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。有關唐代宮廷茶具,下面已分件專述。這里,將唐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開列的28種茶具,按器具名稱、規(guī)格、造型和用途,分別簡述如下。
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——唐煮茶過程中需要加入鹽
風爐 形如古鼎,有三足兩耳。“厚三分,緣闊九分,令六分虛中”,爐內有床放置炭火。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,用于通風。上有三個支架(格),用來承接煎茶的。爐底有一個洞口,用以通風出灰,其下有一只鐵制的灰承,用于承接炭灰。風爐的爐腹三個窗孔之上,分別鑄有“伊公”、“羹陸”和“氏茶”字樣,連起來讀成“伊公羹,陸氏茶”?!耙凉敝傅氖巧坛跗谫t相伊尹,“陸氏”當指陸羽本人。《辭?!芬俄n詩外傳》曰:“伊尹……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?!边@是用鼎作為烹飪器具的最早記錄,而陸羽是歷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創(chuàng)者,所以,長期以來,有“伊尹用鼎煮羹,陸羽用鼎煮茶”之說,一羹一茶,兩人都是首創(chuàng)者。由此可見,陸羽首創(chuàng)鐵鑄風爐,在中國茶具史上,也可算是一大創(chuàng)造。
灰承 是一個有三只腳的鐵盤,放置在風爐底部洞口下,供承灰用。
炭撾 是六角形的鐵棒,長一尺,上頭尖,中間粗,握處細的一頭拴一個小。也可制成錘狀或斧狀,供敲炭用。
火筴 又名筋,是用鐵或銅制的火箸,圓而直,長一尺三寸,頂端扁平,供取炭用。
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,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,供置用。
夾 用小青竹制成,長一尺二寸,供炙烤茶時翻茶用。
紙囊 用剡藤紙(產于剡溪。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內)雙層縫制。用來貯茶,可以“不泄其香”。
碾 用桔木制作,也可用梨、桑、桐、柘木制作。內圓外方,既便于運轉,又可穩(wěn)固不倒。內有一車輪狀帶軸的墮,能在圓槽內來回轉動,用它將炙烤過的餅茶碾成碎末,便于煮茶。
拂末 用鳥羽毛做成,碾茶后,用來清撣茶末。
羅合 羅為篩,合即盒,經羅篩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內。
則 用海貝、蠣蛤的殼,或銅、鐵、竹制作的匙、小箕之類充當,供量茶用。
水方 用稠木,或槐、楸、梓木鋸板制成,板縫用漆涂封,可盛水一斗,用來煎茶。
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會生苔穢和腥澀味的生銅制作。此外,也可用竹、木制作,但不耐久,不便攜帶。惟用鐵制作是不適宜的。囊可用青竹絲編織,或綴上綠色的絹。囊徑五寸,并有柄,柄長一寸五分,便于握手。此外,還需做一個綠油布袋,平時用來貯放漉水囊。漉水囊實是一個濾水器,供清潔凈水用。
瓢 又名犧杓。用葫蘆剖開制成,或用木頭雕鑿而成,作舀水用。
竹夾 用桃、柳、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,長一尺,兩頭包銀,用來煎茶激湯。
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,可用水二升。供盛放茶湯,“育湯花”用。
鹺簋 用瓷制成,圓心,呈盆形、瓶形或壺形。鹺就是鹽,唐代煎茶加鹽,鹺簋就是盛鹽用的器具。
揭 用竹制成,用來取鹽。
碗 用瓷制成,供盛茶飲用。在唐代文人的詩文中,更多的稱茶碗為“甌”。此前,也有稱其為“盞”的。
畚 用白蒲編織而成,也可用,襯以雙幅剡紙,能放碗十只。
札 用茱萸木夾住栟櫚皮,作成刷狀,或用一段竹子,裝上一束櫚皮,形成筆狀,供飲茶后清洗茶器用。
滌方 由楸木板制成。制法與水方相同,可容水八升。用來盛放洗滌后的水。
滓方 制法似滌方,容量五升,用來盛茶滓。巾用粗綢制成,長二尺,做兩塊可交替拭用。用于擦干各種茶具。
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,呈床狀或架狀,能關閉,漆成黃黑色。長三尺,寬二尺,高六寸。用來收藏和陳列茶具。
都籃 用竹篾制成。里用竹篾編成三角方眼;外用雙篾作經編成方眼。用來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。
以上28種器具,是指唐時為數眾多的茶具而言,但并非每次飲茶時必須件件具備。這在陸羽的《茶經》中說得很清楚,在不同的場合下,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。
3.宋(含金、遼)茶具
宋代的飲茶方法與唐代相比,已發(fā)生了一定變化,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飲茶逐漸為宋人摒棄,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。本世紀以來,河北宣化先后發(fā)掘出一批遼代墓葬,其中七號墓壁畫中有一幅點茶圖,它為我們提供了當時用點茶法飲茶的生動情景。
到了南宋,用點茶法飲茶更是大行其道。但宋人飲茶之法,無論是前期的煎茶法與點茶法并存,還是后期的以點茶法為主,其法都來自唐代,因此,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大致一樣,只是煎茶的,已逐漸為點茶的瓶所替代。北宋蔡襄在他的《茶錄》中,專門寫了“論茶器”,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、茶籠、砧椎、茶鈐、茶碾、茶羅、茶盞、茶匙、湯瓶。
宋徽宗的《大觀茶論》列出的茶器有碾、羅、盞、筅、缽、瓶、杓等,這些茶具的內容,與蔡襄《茶錄》中提及的大致相同。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審安老人的《茶具圖贊》。審安老人真實姓名不詳,他于宋咸淳五年(公元1269年)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,以傳統(tǒng)的白描畫法畫了十二件茶具圖形,稱之為“十二先生”,并按宋時官制冠以職稱,賜以名、字、號,足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鐘愛之情。“圖”中的“十二先生”,作者還批注“贊”譽。
其實,《茶具圖贊》所列附圖表明;韋鴻臚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爐,木待制指的是搗茶用的茶臼,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,石轉運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,胡員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,羅樞密指的是篩茶用的茶羅,宗從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,漆雕密閣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盞托,陶寶文指的是茶盞,湯提點指的是注湯用的湯瓶,竺副師指的是調沸茶湯用的茶筅,司職方指提清潔茶具用的茶巾。
宋人的飲茶器具,盡管在種類和數量上,與唐代相比,少不了多少。但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,形制愈來愈精。如飲茶用的盞,注水用的執(zhí)壺(瓶),炙茶用的鈐,生火用的銚等,不但質地更為講究,而且制作更加精細。
4.元代茶具
元代茶具從某種意義上說,無論是茶葉加工,還是飲茶方法,抑或是使用的茶具,元代是上承唐、宋,下啟明、清的一個過渡時期。
元代統(tǒng)治中國不足百年,在茶文化發(fā)展史上,找不到一本茶事專著,但仍可以從詩詞、書畫中找到一些有關茶具的蹤影。在當時既有采用點茶法飲茶的,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。
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形條茶飲用的方法已較為普遍,這不僅可在不少元人的詩作中找到依據,而且還可從出土的元馮道真墓壁畫中找到佐證。在圖中,沒有茶碾,當然也無須碾茶,再從采用的茶具和它們放置的順序,以及人物的動作,都可以看出人們是在直接用沸水沖泡飲茶。用于點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執(zhí)壺。
5.明代茶具
明代茶具,對唐、宋而言,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,因為唐、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,采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。元代時,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興起,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,這樣,唐、宋時的炙茶、碾茶、羅茶、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,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。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,因為從明代至今,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,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。
另外,由于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,貯茶焙茶器具比唐、宋時顯得更為重要。而飲茶之前,用水淋洗茶,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,因此就飲茶全過程而言,當時所需的茶具,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中列了16件,另加總貯茶器具7件,合計23件。但其中很多與燒水、泡茶、飲茶無關,似有牽強湊數之感,這在明·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中已說得很明白:“吾朝”茶的“烹試之法”,“簡便異?!?,“寧特侈言烏府、云屯、苦節(jié)君、建城等目而已哉”明代張謙德的《茶經》中專門寫有一篇“論器”,提到當時的茶具也只有茶焙、茶籠、湯瓶、茶壺、茶盞、紙囊、茶洗、茶瓶、茶爐8件。
不過,明代茶具雖然簡便,但也有特定要求,同樣講究制法、規(guī)格,注重質地,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,以及茶具制作工藝的改進,比唐、宋時又有大的進展。特別表現(xiàn)在飲茶器具上,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出現(xiàn)了小茶壺,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。
總的說來,與前代相比,明代有創(chuàng)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,有改進的是茶盞,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。在這一時期,江西景德鎮(zhèn)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、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(fā)展,無論是色澤和造型、品種和式樣,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。
6.清代茶具
清代,茶類有了很大的發(fā)展,除綠茶外,又出現(xiàn)了紅茶、烏龍茶、白茶、黑茶和黃茶,形成了六大茶類。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。所以,無論哪種茶類,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。在這種情況下,清代的茶具無論是種類和形式,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(guī)范。
清代的茶盞、茶壺,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,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,以“景瓷宜陶”最為出色。清時的茶盞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時盛行的蓋碗,最負盛名。清代瓷茶具精品,多由江西景德鎮(zhèn)生產,其時,除繼續(xù)生產青花瓷、五彩瓷茶具外,還創(chuàng)制了粉彩、琺瑯彩茶具。清代的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,在繼承傳統(tǒng)的同時,又有新的發(fā)展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任溧陽縣令、“西泠八家”之一的陳曼生,傳說他設計了新穎別致的“八壺式”,由楊彭年、楊風年兄妹制作,待泥坯半干時,再由陳曼生用竹刀在壺上鐫刻文或書畫,這種工匠制作,文人設計的“曼生壺”,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(chuàng)了新風,增添了文化氛圍。乾隆、嘉慶年間,宜興紫砂還推出了以紅、綠、白等不同石質粉末施釉燒制的粉彩茶壺,使傳統(tǒng)砂壺制作工藝又有新的突破。
此外,自清代開始,福州的脫胎漆茶具、四川的竹編茶具、海南的生物(如椰子、貝殼等)茶具也開始出現(xiàn),自成一格,逗人喜愛,終使清代茶具異彩紛呈,形成了這一時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。
7.現(xiàn)代茶具
現(xiàn)代茶具,式樣更新,名目更多,做工更精,質量也屬上乘。在這眾多質地的茶具中,貴的有如金銀茶具,廉的如竹木茶具,此外還有用瑪瑙、水晶、玉石、大理石、陶瓷、玻璃、漆器、搪瓷等制作的茶具,枚不勝數。
6. 傳統(tǒng)茶壺代表什么生肖
茶具上有金色的龍沒有什么很特別的寓意,主要是因為傳說中國的圖騰是龍,我們是龍的傳人,以龍為圖案,龍也是一個生肖。
7. 傳統(tǒng)茶壺圖片
茶壺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,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以下是幾首古詞描寫茶壺。
1. "茶壺輕盈翠玉筋,煮水烹茶兩不分。
"——唐代詩人白居易《題茶壺》
2. "茶壺自有清泉洗,茶香不受雜味侵。
"——宋代詩人陸游《題茶壺》
3. "茶壺斟滿香飄溢,金絲縷縷描紅綠。
"——清代詩人納蘭性德《次韻和人題茶壺》
這些古詞不僅描寫了茶壺的形狀和外觀,更深層次地表達了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愛和推崇。
8. 傳統(tǒng)茶壺簡筆畫
茶壺有好多好多種類,目前最具流行的茶壺是橢圓形的,這種茶壺可以更好的泡茶,也可以裝更多的茶水,茶班大部分分是圓柱的的形狀的,因此,一年級的茶壺一般情況下不是圓柱體,把我們日常喝水的茶杯大部分圓柱體,尤其是玻璃茶杯,都是圓柱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