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
宋代蘇軾的茶詞最出名。
蘇軾在我國燦爛的茶文化中,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。東坡一生愛茶、嗜茶、懂茶,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,在他的詩詞作品中,也是經(jīng)常提到,關于茶形形色色的描寫,為我們留下了關于北宋時期茶俗、茶藝、茶技、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,堪稱一筆寶貴的遺產。
蘇軾的著名詞作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中有“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,詩酒趁年華”的佳句。這幾句詞新奇獨特,其實除了意境絕妙之外,也因為蘇軾本人,便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之人。
2. 茶歷史名人
茶天帝是孟川的《遮天之我穿越成了禁區(qū)之主》這部小說里的人物。
這部小說劇情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,是一部值得看的經(jīng)典小說。
3. 中國著名茶人有哪些
茶圣·陸羽
“茶圣”陸羽是唐代當之無愧的茶人魁首,亦是我國飲茶史上品茶第一人!
陸羽一生愛茶,亦精通茶道,因創(chuàng)作了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《茶經(jīng)》而聞名于世。
一部《茶經(jīng)》既寫出了茶的靈魂,亦開啟了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新篇章。
陸羽的偉大之處,在《茶經(jīng)》得到了充分地體現(xiàn),他創(chuàng)造了一套茶學、茶藝的思想,將飲茶提升到了一種文化的境界,從而讓飲茶走入了尋常百姓家。這正是后代奉陸羽為“茶圣”的主要緣由之一。
別茶人·白居易
中國的文人墨客對茶都情有獨鐘,韻味無窮的茶,同時也蘊含著智慧和文思。
說起“別茶人”白居易,便不得不提起他為答謝好友而寫的一首詩《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》。
“不寄他人先寄我,因緣我是別茶人?!痹娭姓f到他在收到友人寄來的茶葉后,便迫不及待開始煮茶,同時也提到了,他是善于鑒茶識水的“別茶人”,因此友人才會以茶相贈,聊表心意。
白居易為茶所寫的詩作還有許多,如《何處堪避暑》、《琴茶》、《食后》等詩篇中都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茶的喜愛,可謂不折不扣的“別茶人”。
白居易不僅飲茶,而且還親自種茶,享受回歸自然的閑適?!妒澈蟆分?,一句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茶”,便寫出了白居易持坦然之心,以茶為友,徜徉于茶詩之間的晚年生活。
茶皇·乾隆
清代乾隆皇帝,他雅愛香茗,幾乎品盡天下名茶,寫下了不少詠茶詩詞。
其不僅對泡茶的水質和茶具都細致研究,更首次提出“咀嚼四顧甘”的品茗方法,細啜慢飲品味茶的清香甘甜,堪稱歷代帝王中愛茶第一人。
乾隆皇帝愛茶,更懂得“以茶治國”。他品茶論道,用茶溝通,憑茶馭人,將茶之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融匯到治國之道,首創(chuàng)“三清茶”,用梅花佛手、松仁入茶,惠送群臣,警示為臣應清如茶水,廉明公正。
4. 中國茶界名人
茶圣--陸羽,來自唐代竟陵(今湖北天門),自幼由禪師智治撫養(yǎng),但更喜歡茶而不是佛教。安石起義期間,陸羽被流放到湖州并隱居苕溪,從此,他開始了幾十年的茶葉生意。最后,關于世界的第一本專著茶學最終定稿并在唐德宗(780)的第一年出版。這本書也是世界中關于茶的第一本百科全書,陸羽因此被譽為茶圣。
茶文化傳播者——榮西禪師榮西禪師(1141~1215),字明庵,14歲落發(fā)為僧,在比睿山修天臺密教,后兩次入宋留學,將禪宗傳入日本。 他也從中國帶回茶樹種子,鼓勵在日本栽培,并普及飲茶之法,其所著的《吃茶養(yǎng)生記》是日本第一部茶的著作,被譽為日本的“茶祖”。 榮西一生研究佛經(jīng)和茶葉,曾兩次到中國學習,除了學習中國的文化、佛經(jīng),還用了大量的時間學習中國的種茶、制茶和飲茶技術。 回國后不但帶回了中國的經(jīng)卷,而且把中國的茶籽也帶了回去。榮西禪師可謂是日本版的“玄奘大師”,中國茶葉經(jīng)榮西傳到日本后,很快得到了發(fā)展。
5. 中國茶葉界的名人
2006年,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傳承人名單,共有12位。2015年,武夷山市政府發(fā)布文件,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,共有6位。
武夷巖茶第一批傳承人
1、葉啟桐
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,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,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、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,這一規(guī)范從色香味去分析,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:大紅袍、肉桂、水仙、名樅、奇種。諸多實物標準,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。
2、陳德華
拼配大紅袍之父,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,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。1985年,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,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,組織科研組,用肉桂、水仙等優(yōu)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“大紅袍”,香氣、湯色、口感俱佳,巖韻感極強,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。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,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。
3、蘇炳溪
年齡最大的傳承者,建國初,馬頭、磊石、天游、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。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,總管巖茶采制,白天上山,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?,F(xiàn)在與兒子蘇德發(fā)辦“大坑口茶廠”。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,2006年6月,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制作傳承人之一。
4、劉鋒
十七歲從事茶業(yè),在鄉(xiāng)鎮(zhèn)茶葉站工作過十多年,89年調入市茶科所,三年后提拔為市茶科所副所長。1988年開始,劉峰致力于發(fā)掘巖茶歷史名叢“金佛茶”,經(jīng)過數(shù)年艱苦努力,終于取得成功,注冊了“永樂金佛茶”商標。
5、劉國英
1987年從福建農林大茶學系畢業(yè),分配到武夷鎮(zhèn)九龍山茶場。說是鎮(zhèn)辦茶場,其實只有一片荒坡,幾間干打壘土屋。他發(fā)現(xiàn),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,主要出在搖青上。他從規(guī)范使用綜合搖青機,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,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。從1989年起,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,連續(xù)三年獲得梅占第一,肉桂、水仙第二的優(yōu)異成績。97年起,他創(chuàng)辦了“巖上茶科所”。
6、劉寶順
畢業(yè)后,劉寶順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,主要負責武夷名叢的選育工作。十分重視武夷巖茶傳統(tǒng)工藝技能的傳承,1991年,劉寶順籌備辦起自己的茶廠,創(chuàng)辦了幔亭巖茶研究所。
7、王順明
1974年起于茶廠工作,從事茶葉栽培、制作、審評30余年,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制作工作,創(chuàng)辦有武夷山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。
8、黃圣亮
祖上世代經(jīng)營巖茶,1982年父親黃賢義種植了幾畝茶地,還把祖上的茶廠老字號重新亮了出來。爺爺是“武夷山第一焙茶師”黃瑞喜,父親黃賢義,叔黃賢庚歸納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,用于各類茶藝表演,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輩茶人。黃圣亮是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的俗家弟子,在其茶廠可以看到很多澤道的題字,現(xiàn)家中創(chuàng)辦“瑞泉”茶廠,與父兄生產、制作、營銷武夷巖茶。
9、吳宗燕
隨父長期從事生產、制作、營銷武夷巖茶,是地道的天心村人,家里世代以種茶、制茶為生。傳到他祖父一輩,已在天心村好幾個山頭擁有茶園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吳宗燕本人承辦了天心村村辦企業(yè)——天心茶廠,1992年他創(chuàng)辦了北巖巖茶精制廠,現(xiàn)在屬武夷巖茶的生產大戶。
10、游玉瓊
她從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種茶。1985年,從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葉精制廠技術員起步,發(fā)展成為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及福建省農牧業(yè)產業(yè)化龍頭的企業(yè)總經(jīng)理。永生茶廠的前身,是集體性質的九曲精制茶廠。九十年代中期,游玉瓊父親游永生,押上全部家產,大膽攬下了這個小廠。為了重開局面,改名永生茶廠。
11、王國興
武夷山市星村鎮(zhèn)星村村人,1996年~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長、主持工作。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農業(yè)學校茶葉專業(yè),1985年,王國興畢業(yè)回鄉(xiāng)被分配到崇安縣武夷茶葉站工作。主要任務是負責收購天心巖茶村、黃柏、柞洋一片的巖茶、半巖茶毛茶。那個年代,茶葉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,王國興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實,在工作中,增長了豐富的武夷巖茶的審評知識與審評經(jīng)驗。
12、陳孝文
出生于茶葉世家,是12位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?,F(xiàn)與父陳墩水共同經(jīng)營“慧苑茶葉科學研究所”。是武夷茶人年輕一代(80后)中極為突出的人物之一。他還是慧苑巖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接班人。
武夷巖茶第二批傳承人
1、劉安興
武夷山香江茶業(yè)有限公司副總經(jīng)理,從事公司的茶葉管理、生產制作及茶葉審評工作。參與武夷山的名樅保護工作,目前內鬼洞品種保護區(qū)已經(jīng)成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優(yōu)良茶樹品種基因庫。在武夷山巖茶廠推廣手工融合機器做青工藝,提升武夷巖茶生產效率和品質;對武夷巖茶的審評經(jīng)驗進行歸納,形成一套審評體系,在武夷山茶廠進行推廣。參與《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》福建省地方標準起草,承擔首屆海峽烏龍茶技藝交流大會審評工作。
2、蘇德發(fā)
從事武夷巖茶制作48年,第二批武夷巖茶(大紅袍)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傳承人,曾任天心村村委黨支部書記。作為第二批武夷巖茶(大紅袍)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傳承人的蘇德發(fā)是首批傳承人蘇炳溪的兒子,“一門父子兩傳人”說的正是這兩位。
3、周啟富
50多歲的周啟富在傳承人里面年紀并不算大,但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長一些。這和他常年從事戶外重體力活的經(jīng)歷有很大關系。周啟富說自己是從茶山管理開始接觸武夷巖茶的,“剛開始什么都不懂,所里讓做什么就做什么,年份久了,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,再加上所里的技術人員講解,也就從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?!?/p>
“茶園管理和茶園生態(tài)也應該是武夷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的一部分。”關于武夷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的要點,周啟富的想法有些獨到,“這和巖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樣重要,沒有好的茶園就沒有好的茶青,做茶就沒有好原料,做出的好茶也就差著斤兩份量?!?/p>
4、占仕權
從事武夷巖茶制作20多年,“我1994年開始跟著寶順師父(劉寶順,首批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傳承人)做茶,這么多年師父教了我很多,不只是做茶?!彪m然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傳承人,但講起自己的師父,占仕權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。
武夷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手藝,最重要就是要‘做’。怎么做,怎么做好,得我們花時間、花心思去學去琢磨?!标P于武夷巖茶的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,占仕權說,“做茶這個手藝處處都是技術。不要說管理茶山、初制、精制這些,就只茶青進桶、搬茶葉,甚至連怎么掃茶青都有技術?!?/p>
5、劉德喜
劉德喜做茶的“啟蒙者”是第一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寶順。1993年,在劉寶順的指導下開始學焙茶。劉德喜說,“劉寶順焙茶技術很專業(yè),是大家公認的,我就在那幾年學焙茶的時間里,得到了正統(tǒng)的學習和鍛煉?!?/p>
四年后,劉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遺傳承人劉國英的門下,他回過頭去學巖茶的初制工藝,這一學又是五六年時間,如此便把巖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藝學全了。
走進劉德喜的客廳,第一眼就看到懸掛于對門墻上的“巖骨花香”四個字,那是茶界泰斗張?zhí)旄@先嗽?06歲時寫下的墨寶,據(jù)說也是此次劉德喜獲得“張?zhí)旄1焙{兩岸民間斗茶賽肉桂狀元的戰(zhàn)利品。
6、張回春
1963年,年僅6歲的張回春隨父母遷居祟安縣(今武夷山市),雙親在茶場工作,也使得他的童年時光大部分在滿是茶香的茶廠里度過,他與武夷巖茶的緣也自此時起。
上世紀90年代初,改革開放氛圍愈濃,國營茶廠開始改革,張回春開始系統(tǒng)化學習制茶技藝,正式步入巖茶行業(yè)。
“當時,跟著茶廠里的老師父們學習。他們都有幾十年的做茶經(jīng)驗,看我愿意學,他們都很愿意教。學了足足有5年,才算是系統(tǒng)地掌握了武夷巖茶的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?!?/p>
跟著茶廠的老師父系統(tǒng)學習的那5年,張回春開啟了武夷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的大門。這之后,張回春幼時對武夷巖茶的認識和感情更深了,也促使他想要去鉆研其中更深邃的規(guī)律。
“制作巖茶的學問博大精深,想要做出好茶,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實現(xiàn)。”一直到現(xiàn)在,張回春不僅再沒離開過武夷巖茶這個行當,而且把這門手藝做成了家傳。
以上就是武夷巖茶十八大傳承人的名單了,不過,這18位傳承人中,不是所有人都稱得上國家級的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傳承人,目前,武夷山只有兩位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——陳德華與葉啟桐,其他人則只是省級、市級、縣(市)級的。
6. 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是誰
愚茶道長是武當?shù)诙握崎T。
愚茶道長是金庸武俠小說《俠客行》中的人物。他是武當派掌門,不僅是小說中武功最高的人物之一,也是少林派方丈妙諦大師的重要伙伴。后與妙諦大師一起被龍木島主邀請去俠客島共同鉆研《太玄經(jīng)》,在島上度過了三十年時光。
7. 中國茶文化代表人物
您好,感謝邀請!喜歡茶是一件很好的事,必竟喝茶有益于健康,一個喜歡品茶的人也能提升自己的品位。茶的文化源遠流長,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學完的,除非是為了應試,不然也無須太刻意,可以在平日里多接觸茶、多了解茶。
中國的品種繁多,分為六大類茶,即紅茶、綠茶、白茶、黑茶、烏龍茶、黃茶。每個類別里還有數(shù)不清的小分類,由于制作工藝的區(qū)別,每一類茶的外形、內質、特性都有所不同,泡法也不盡相同。茶文化歷史深遠,早在兩晉北朝就有文人雅士品茶,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藝,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表現(xiàn)出來的禮節(jié)、人品、意境、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,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。茶藝是茶道下屬的子概念,是指在茶事活動中以茶葉為中心的全部操作表演形式的總稱.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,并通過茶藝表現(xiàn)精神。茶道起源于中國,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,元朝以后在中國衰落.“茶道”的概念最早出現(xiàn)在中國,中國人也在這個領域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,使茶飲在醫(yī)療保健中發(fā)揮重大的作用,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,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中國對茶道沒有一個科學準確的定義,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理解它,更沒能旗幟鮮明地以“茶道”的名義來發(fā)展這項事業(yè),所以茶道在中國成了只有精神沒有儀式,最終也成了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南宋(公元1191年)日本僧人榮西把茶種帶回日本,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,在南宋末期(公元1259年)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浙江寺取經(jīng),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,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,直到明朝中后期(公元1536~1598年)千利休受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,并根據(jù)《詩經(jīng)》總結出茶道的儀程框架規(guī)范,總結出四規(guī):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,從此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.“茶道”這面旗幟才被他高高的舉起.茶藝是“茶和藝”的有機結合,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,根據(jù)茶道規(guī)則,通過藝術加工,借助于人物、道具、舞臺、燈光、音樂、字畫、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,向賓客展現(xiàn)茶的沖、泡、飲的技巧,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,提升了品飲的境界,賦予茶以更高的靈性和魅力。以便更好的宣傳普及茶文化,推廣茶知識。喜歡茶文化的話可以在閑暇之余看看有關茶方面的書、了解各類茶葉的精髓、或到附近的茶店茶館座座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到茶產區(qū)走一走,要是能到民間斗茶會上體驗一下更好,俗話說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; 百聞不如一見,百見不如一次體驗”,閩南的鐵觀音原產地安溪,每年秋季都有例行的斗茶大賽,有國家高級評茶和各級評委層層把關,從村賽、鄉(xiāng)賽、區(qū)賽、縣賽、到市賽一級一級嚴格選拔。這種場合雖沒有書本里的講得祥細、系統(tǒng),但是當場實操更讓人折服。記得有一次鄉(xiāng)賽,有兩個茶商同時買了同一個茶農的同一批茶,兩個茶商買回來后,又都拿去參賽,賽后的結果是,兩個人的茶葉都獲并列第一。
多了解茶文化可以讓您更加有品位、有境界,但茶是用來喝的,歸根結底是服務于人類健康的產品,大可不必太刻意的去了解茶藝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東西。多了解多類茶的品質特征及沖泡技巧,讓自己真正的喝到了茶的精華,品出健康的格調來。
8. 中國茶學名人
一、屈原每年必過的端午節(jié),大家都會知道離不開一位人物--屈原。屈原出生于楚國丹陽就是當今的湖北秭歸,是戰(zhàn)國時期著名的詩人、政治家,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。著名作品有《離騷》、《九歌》等,還創(chuàng)立了楚辭這種文體,也稱“騷體“。1953年,屈原逝世2230周年,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,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
二、李時珍說起李時珍就會想起他的著作《百草綱目》,出生于湖北蘄春縣,是明代著名的醫(yī)藥學家。他曾歷經(jīng)全國多地,嘗遍百草,記錄上千萬字,歷時多年,完成了《百草綱目》這一作品。這一作品不僅對中國的中藥學做出了重大貢獻,還對醫(yī)藥學、植物學、動物學、礦物學、化學的發(fā)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先后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。被譽為東方醫(yī)藥巨典,而李時珍也被人尊稱為藥圣,其墓地在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三、董必武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黃安,是中國共產黨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工作中的貢獻頗多,還是中國人民民主法制的先行者。長期從事于法制建設,在土地革命時期,就曾擔任最高法院院長,主持各類司法工作,在第二次國共合作中,還進行大規(guī)模的爭取民主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(tǒng)治的憲政運動。是一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。除了上面介紹的三位人物之外,湖北還有許多出名的人物,例如小米科技創(chuàng)始人雷軍、中國特級航天員聶海勝等等,都是非常了不起,值得敬佩的人。
9. 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介紹
葛瑞格 摩頓森 《三杯茶》的故事看起來很符合美國人的口味。主要作者是一位探險家葛瑞格?摩頓森,與他合作的是知名記者大衛(wèi)·奧利弗瑞林。該書記述了一場驚心動魄之旅:1993年,摩頓森跟隨登山同伴嘗試攀登世界第二高峰——巴基斯坦的K2山峰,不幸失敗,流落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偏遠地區(qū),他筋疲力盡,饑渴交加,又迷了路,在空蕩蕩的山區(qū)里無遮無蔽,幸而得到巴基斯坦村民的搭救,在那里恢復了健康。在那里養(yǎng)病過程中,他注意到該村的84個孩子坐在門外,用小木棍在泥地里扒拉著識字上課。這村子窮到連一天花一美元雇名教師都做不到。摩頓森離開村子時,他立誓一定要回來,為恩人們建所學校。
10. 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有哪些
耶律楚材、虞集和謝宗可。耶律楚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耶律楚材,元代大臣,遼皇族子孫,太宗即位后,為之定策立儀制。
耶律楚材不僅精通漢文化,還深解義趣,他的茶詩--《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》中的一首詩寫道:積年不啜建溪茶,心竅黃塵塞五車。
11. 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茶圣陸羽
第一個是茶圣陸羽的出生,長相丑陋,又是個棄嬰,為和尚收養(yǎng),根據(jù)天上飛的鷹而取名陸羽。
另一個經(jīng)典故事關于揚子江心的事,據(jù)說這大官叫人去揚子江心如水來煮茶,蘇水的人到江心取水回到岸邊不小心灑了一半,就用江邊的誰加滿。陸羽卻能分出桶上部分的水不是江心的水,下部分的水才是揚子江心的水。